中央春晚舞台灯光设计的嬗迭
日期:2013-08-28 00:08:36 / 人气: /
1983年除夕夜,央视举办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拉开大幕。此后每年一度,收看春晚逐渐成为电视观众欢度年夜的重要一环。2012年,正值春晚步入而立。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该节目的影响已遍及全球华人圈,可谓缔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传奇。随着观众生活品味的提升及期待视野的拓展,舆论对春晚的制作和呈现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褒贬不一早已成为春晚过后公众意见的常态写照。然而在个性化日趋凸显的舆论体系下,2012年春晚的舞台美术设计成就却为大多数观众所首肯,被誉为历届舞美之最,足可见其在整台春晚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在最初几届春节晚会当中,舞台的角色充其量不过是主持人、嘉宾及众多演员的表演场地而已。这既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呈现形式,也跟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能力休戚相关。纵观三十年的春晚历程,除2008年由于南方冰灾及奥运元素的双重影响而对传统主题有所淡化之外,喜庆、祥和、团圆的格调一直为主办方所承袭和发扬;同时,在长达五小时的晚会过程中,歌舞、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戏曲等从晚会创办之初就几成每届之定式。这是开在百花文艺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个接受数亿华人检阅的大舞台。如何避免审美疲劳、让观众得以餍足、给舆论一份满意的答卷?舞台创意无疑是众多方案中的最佳切入点。
嬗迭:双生并蒂,灯光让舞美更美。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
灯光一向被视为舞台美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灯光在春晚当中真正发挥作用却是在八十年代后期。
对于广大电视观众来说,第一次领略炫彩
灯光的神奇作用是在1987年的春晚。这一年,人们记住了费翔这个名字。在晚会现场,这位拥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年轻歌手载歌载舞,台上
灯光舞动,变幻多彩,与歌者的旋律、肢体动作可谓相得益彰,为《冬天里的一把火》营造了火热的现场氛围。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这种舞台与表演者紧密配合的演出方式对观众而言颇为新鲜,因而在赞誉的同时也不乏微词。无论怎样,从这届春晚开始,人们对舞台灯光的调节功能及其对观众的感官刺激作用开始有了新的认识。2010年,舞台色彩成了晚会组织者极为重视的一环。为了给舞台的情感设计营造美感,尤其是为歌舞类表演进行唯美配图,这届的春晚首次使用了低彩灯光,配以气雾将之因应表演需要喷射出来。
然而灯光对舞台美术设计的作用不止于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通过与舞美设计相融汇,它使原本不大的一号演播厅犹显恢弘华美。使观众产生视觉误差的幕后操作手是设在在舞台正上方排列有序的
电脑灯,它们投下光影,造成透明墙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舞台的纵深感和立体感,使观众产生视觉误差。较传统
舞台灯具而言,
电脑灯可有效地降低不同环境对于光色的干扰,根据不同指令在一定程序下做出万千变化,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大大改善节目的视觉效果。